再回室韋:10年后的再次聚會。
沿著高速公路走到海拉爾,轉向北,前往額爾古納。一路上,全是牧區,成群的牛羊散落在一片翠綠間,很好看。我說這時最想看到的畫面是:一群潔白的綿羊,一位美麗的牧羊女,一襲拖地白沙裙,身后是金黃色的夕陽。我家領導冷冷地給了一句:放羊的都是老大哥。女兒則打趣:你還得給羊洗白白才行。
呼倫貝爾的草原非常遼闊。
住在這里,能喝到真正的鮮牛奶。
打草不僅滿足自需,還能銷售,每捆200-400元。
路況很好,很快過了額爾古納,西行60公里,在黑山頭右轉,沿額爾古納河北行。這是一條沿河修建的邊境路,比較顛簸,但景色很美。
沿額爾古納河的邊境公路。
額爾古納本是蒙古族的發祥地,1206年,鐵木真被擁為大汗,逐步統一蒙古草原上的眾多部落,把彪悍的蒙古騎兵匯成一股堅不可摧的鐵流,向西一直打到多瑙河,向南滅金,建立了疆域龐大的元朝。后來,鐵木真把額爾古納這塊富饒美麗的風水寶地分封給予大弟弟拙赤•哈撒爾,黑山頭鎮往北數公里有座古城遺址,正是哈撒爾建立的都城。
額爾古納在蒙語里是“彎曲”、“捧呈”、“清潔”之意,只有行車在這條邊境路上,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。沿著路,彎曲而清澈的額爾古納河靜靜地流淌在青翠的草原上,線條之完美,搭配之和諧,使你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睿智。
蜿蜒曲折的額爾古納河。
這條河在清朝最早是內陸河,到了康熙28年,清朝與俄國簽定《中俄尼不楚條約》,這條河開始成為中俄兩國的界河。雍正5年,朝廷沿額爾古納河設立了18座卡倫(哨所),其中14座在額爾古納市境內。如今,八旗兵的卡倫已經變成了邊防部隊的哨所,但地名依舊。我們沿河駕車北行,不斷看到諸如“七卡”、“八卡”、“九卡”的地名。路邊“邊防地區,嚴防越界”大牌子提醒我們,看上去美麗平和的額爾古納河,卻是兩個國家的界線。
雖然國界在河道中央,但河畔豎起了鐵網,不許人們跨越。
從黑山頭算起,沿著額爾古納河北行170余公里,來到了室韋。這里是全國惟一的俄羅斯民族鄉,小笨的新主人韓大姐,就是這個鄉里的華俄后裔。所謂華俄后裔,是當地官方的叫法,指的是中國人與俄羅斯人組成的家庭而產生的后代。在清末到民國期間,因為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發現了沙金,不斷有山東人來此淘金,采金工們多數娶了河對岸的俄羅斯女子為妻。額爾古納河兩岸居民極少,對面的俄羅斯人,有一部分是因為十月革命,被流放(或避難)至此的俄羅斯貴族。跨國婚姻的后代們,不僅從相貌上傳承了俄羅斯人的特征,更重要的是,他們繼承了俄羅斯民族勤勞健壯、生性樂觀和清潔衛生的美德。盡管在歷史上他們曾遭遇過不公的待遇,但他們依舊樂觀豁達、善待人生。
一張經過翻拍的老照片:華俄后裔少女。
也就是說,將華俄后裔稱為俄羅斯族是不準確的,他們的戶口本上就是漢族(也有幾戶華俄后裔是回族、蒙古族,等等。)。但他們與來自山東的祖輩不同,他們喜歡用鮮花布置房間,廚房打掃的一塵不染,很善于用奶油與面粉烘烤列巴。
華俄后裔開辦的“民族之家”。
華俄后裔的房間布置的很雅致。
窗臺上盛開的海棠花非常好看。
從長輩那里學會了制作列巴。
香甜的列巴由純粹的黃油和面粉制成,沒有絲毫的添加劑。
10年前,當這里還不為游人所知的時候,時任額爾古納市市長錢瑞霞,積極開發旅游業,鼓勵華俄后裔開辦“俄羅斯民族之家”,每戶由政府贊助了1.4萬元。2004年6月28日,在室韋舉行了掛牌儀式。而就在那一天,我在室韋親臨了這個儀式,并幸運地成為了室韋的第一批游客。當時,室韋一共有10戶“民族之家”,每家上都是一個客廳,3間臥室,能接待6位游客,政府定價是每人每天50塊錢。
2004年6月28日,在室韋舉行了掛牌儀式,圖中人物為李鐵剛夫婦。
10年過后,我請李鐵剛夫婦站在同一地方,再次合影。
那天過得很難忘。在悠揚的手風琴伴湊下,幾位胖大嬸端著放滿酒杯的盤子、手執鮮花,滿面笑容,歡迎著來客,大家像是久別重逢的親人,談笑著,暢飲著。晚上,我住“麗娜之家”,主人叫姚秀芬,房屋是當地典型的“木刻楞”,室內鋪著木地板,極為干凈,相當雅致。旁邊還有一間全部用木材制作的桑拿浴室,墻上掛著幾束樺樹葉子,沐浴在騰騰蒸汽中,用樹葉子蘸上水輕輕抽打身體,頓感全身輕松。
2004年6月28日掛牌儀式那天,我在姚秀芬家。
10年過后,我再次來到姚秀芬家。
悠揚的手風琴聲,富含濃郁的俄羅斯風味。
當我們順利抵達韓大姐的“蓮香之家”時,韓大姐夫婦早已等候多時,小笨見到新主人,一點兒也不陌生,一下子就投入了新“媽媽”的懷抱。這里沒有嘈雜,這里沒有污染,這里的牛奶很純正,這里的空氣沒有霧霾與PM2.5,衷心希望小笨在這片青山秀水間,長得健康,活的快樂。
小笨經過2000多公里的旅行,來到了新家。
這里沒有污染,沒有嘈雜,希望小笨能在這里過的幸福。
距離“民族之家”掛牌正好10年,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,韓大姐陪著我,把10戶人家一一走了一遍。雖然在掛牌之后的頭幾年,由于游客稀少,他們每年靠旅游至多能賺1-3萬元,但隨后生意變好了,每年6、7、8月,游客絡繹不絕,有時甚至一房難求。不過,隨之而來的外來資本,將原本淡雅的農家小院,變成了龐大的酒店,雖然酒店也是木質建筑,風格基本相同,但內部的感覺與城市常見的酒店并無不同,絲毫沒有小院里的那種特有的感覺。外來資本與本地農家不同,他們全力以赴追求商業利潤,在經營中的一些不諧之音頻頻出現。“出了問題,客人們指責我們室韋,可這些確實與我們無關呀。”一位華俄后裔憂心忡忡地對我說。
沒錯,今天的游客,多半不知道10年前的室韋是什么樣,不知道誰家才是真正的華俄后裔,不知道桑拿浴室里的樺樹葉子。
李鐵剛家的餐廳。
在室韋,處處感受到的是平和與寧靜。
一日三餐非常豐盛。
坐在花園里更是一種享受。
盡管如此,每一位華俄后裔依舊十分熱情、好客,這熱情不是用來應景的、不是出于商業的需要,而是發自內心的,真誠而坦率。在室韋,你能感受到整個村子的氣氛平和、人心寧靜。而這種感受,在城市,尤其是大型城市里,絕難獲得。
當年的10戶“民族之家”里,占地面積最大的,是李鐵剛家,這位父親是山東人、母親是俄羅斯人的華俄后裔,很好地繼承了父母雙方的優點,豪爽而熱情、干連而聰慧。李鐵鋼非常能干,10年前就在家里養了80多頭牛,如今,他開辦了占地300畝的農場,種植樹莓、甜瓜、西瓜、蔬菜等,完全不用化肥,完全保持純粹的天然。我嘗了一個西瓜,我敢說,這是我吃過的最棒的西瓜,香甜的難以形容。李鐵鋼的農場對外開放,花30元的門票入園,可以隨便采瓜果吃,多摘的話,出門時論斤計費,跟北京的采摘園完全一樣,只是花費便宜些。
10年前在室韋,李鐵剛為客人駕馬車。
如今的李鐵剛,開辦了采摘園。
300畝土地全部種植了綠色食品,分外香甜。
10年前在李鐵剛家的合影。
10年后,依舊在那幅畫前合影。
當我們坐在緊鄰河畔的“考花之家”喝茶聊天時,幾乎“民族之家”的主人商議,到了秋季,游客少了的時候,10戶人家應該湊在一起,熱鬧熱鬧,畢竟10年過去,一路走來,路上灑滿了各式各樣的回憶。“小夏,到時候你一定要來,沒時間就坐飛機來,路費我們包了。”韓大姐熱情地邀請道。
當年全力推廣旅游的錢瑞霞雖然已經離開額爾古納了,但這里越來越出名,對此我也感到十分自豪。因為,我是第一個寫游記,記錄在額爾古納自駕游的人。
“民族之家”都有環境優美的院落。
坐在鮮花盛開的院子里,沐浴著溫暖的陽光,伴隨著李大哥送來的西瓜,這次旅游的第一階段:內蒙古篇記錄完了。小笨圍在我的腳下,小尾巴像汽車雨刮片一樣,晃動個不停,小嘴不斷地舔著我的腳。女兒們有些傷感,因為明天,我們將離開室韋。雖然與小笨僅僅相處了2周,但它的乖巧,已深深印入全家人的心里,此時,就連它的惱人之舉——把客廳弄得一片狼藉,晚上吵得家人無法入眠,此時似乎都變成了美好回憶。如果有緣,明年再來室韋,已成長大的小笨,還能認識我們嗎?
朝陽升起的時候,我們與韓大姐、李大哥等善良的村民們告別,沿著大興安嶺,一路往北,前往漠河。
下期內容:從額爾古納北上 ,進入黑龍江省,來到了漠河,來到了中國的最北端。(具體內容點擊下圖即可進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