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6日 02:00 | 來源:車訊網 |
作者:
夏星
|
我要評論(0) |
從拉孜前往珠峰
出拉孜6公里,在一個路口有個檢查站,登記車牌號、駕駛證,這個路口的正西方向是前往獅泉河(阿里地區)的路,也就是葉城到拉孜的新藏公路(219國道);往西南方向是去樟木的中尼公路(依舊是318國道)。曾有一次從樟木前往尼泊爾旅行,感覺尼泊爾是個不錯的地兒,特別是喜歡登山的人,那里很值得一去。此外,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,就誕生在尼泊爾。
我沿著318國道繼續走,不久來到了嘉措拉山的埡口。
埡口的經幡規模很大,不過,與10年前不同的是,如今的經幡并非全部由藏民所為,其中有一部分是游客掛的。有些藏民看到了這里的商機,在埡口出售經幡。
嘉措拉山埡口處的海拔高度為5248米(2002年時這里是5232米),據說是中尼公路上最高的一處埡口。站在這里往南眺望,可以看見珠峰和珠峰附近的數座8000米高山。但由于距離尚遠,并不感覺有多雄偉。
翻過埡口,下一站是個叫白壩的小鎮,此處往西7公里是定日縣的縣城。鎮上有賓館、餐館和加油站。在丁字路口東側,有個售票處,去珠峰大本營的人,需要在這兒買票。2002年時的票價是每人65元,每輛車405元。如今是每人180元,每輛車400元。據說,最早這里的收費標準是數轱轆,每個轱轆100塊錢。這是因為,當時前往珠峰的,極少有游客,都是登山隊,他們所駕駛的都是專用車輛,經常是6個或8個轱轆。
為此我曾研究,能不能在通過收費站時,拆個轱轆,省一百是一百。
過了白壩沒多遠,就是魯魯檢查站。這是一個非常嚴格的武警檢查站,每個人都要到柜臺登記,出發前辦的邊防證在這里起到了作用。
接著往前走,很快來到了前往珠峰的路口。從這里往南去的路,稱為珠峰路。
此時,距離珠峰大本營還有102公里。
剛剛轉彎,就看到一個正在修建著的大門,看來,珠峰以后也要有門兒了,不知道是不是還得弄個圍墻。
從轉彎處到珠峰大本營這102公里,在2002年的時候,剛剛有了公路的雛形,但不是全部。路面呈自然狀態,極為顛簸,我們當時蹦蹦跳跳地走了6個小時,才來到大本營。
10年過后,眼下雖然還是土路,但比當年平整多了。而且全程都有路基,險要處還在路邊修了一些墩子,總之,沒有一點兒自然路了。
這段路首先得翻越海拔5185米的遮古拉山,所以一開始全是上坡。對于公路的坡度,時常會有些誤解。有廠家曾做過一個活動,向來賓展示汽車爬上一個20度左右的坡道。主持人說,這坡道是45度。我注意到,許多人信了,并紛紛發微博感嘆。事實上,絕大多數人觀察坡道,都會比實際坡度夸大些。比如,曾看到一個報道:駕車前往珠峰,一路上艱難困苦,危險重重,公路坡度達到了30多度。
出于好奇,我隨身帶了個測量儀,一路上找了好幾個看上去很斜的地方,進行測量。結果,最小的坡度是6度,最大的坡度是10度,多次測量之后取平均值,大約是7.5度左右。要知道,小轎車的爬坡度幾乎都能達到30%,相當于16.7度。所以,面對7.5度的盤山公路,有何艱難可言?
在一些論壇里,看到有人說,我的車能爬30度坡,我的車能爬50度坡。事實上,輪式汽車最大的爬坡能力是45度(100%)左右。這里的關鍵問題不是動力,而是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。超過45度,幾乎所有的民用汽車在坡上就呆不住了,會掉下來的,因為汽車不是壁虎。
按照國家標準,高速公路最大坡度是5%,一級公路最大坡度是6%,四級公路最大坡度是9%。等級之外的公路,少數公路存在10-15%的坡度(大約是6度-9度),截止到目前,我聽說過的國內最大的公路坡度是25%(14度),國外最大的公路坡度是35%(19度,在新西蘭),也就是說,全世界最陡的鋪裝路,也沒到20度。
來到埡口,牌子上寫著加烏拉山,翻看2002年在這里的日記,寫的卻是遮古拉山,不知道原因何在,大概是我的記錄有誤,因為山峰不會隨便改名。
GPS顯示,這里的海拔為5179米。
站在埡口往南看,從最左面開始,依次為馬卡魯峰、洛子峰、珠穆朗瑪峰,最右面是卓奧友峰和希夏幫瑪峰。5位身高超過8000米的巨人排成一行,頗為壯觀。
下山時,我找到了當年走的一段自然路,很是興奮,毫不猶豫地離開正式公路,回到了當年曾走過的路上。不過,這段自然路雖然非常坎坷,駕駛起來卻并不感覺有多困難,比10年前好走多了,正在疑惑是不是這里也被修理過了,忽然想起車不一樣。普拉多的越野能力實在強大,甚至有可能比蘭德酷路澤更強大,因為軸距短了6厘米。西藏是全國公路環境最為復雜的省份,這里對車的通過性、耐用性以及舒適性要求最高,豐田的越野車之所以能在群雄中脫穎而出,成為整個西藏的不二之選,只能說明車很棒。這可不是廣告,你在西藏隨便找一位司機問問,他們中的絕大多數,都會這樣告訴你。
10年前,全藏區主要有三種車:東風卡車、2020越野車、豐田越野車。10年后,2020還有,但數量少了許多,豐田的4500鋪天蓋地,隨處可見,普拉多比4500少一些,但與其它品牌的越野車相比,占據了絕對優勢。
曾聽到這樣一種言論,開車去西藏,到了那車也就沒法要了,在當地賣了就得了。實在可笑。汽車又不是紙糊的,跑了幾千公里就不能要了?別忘了,隨便一輛出租車都能跑上幾十萬公里。在西藏,我曾見過已經跑了快20年的老款豐田,比如62型。里程表早就輪回幾次了,可車依舊生龍活虎,每天奔馳在高原雪域上。
翻過埡口,下到谷地,首先經過了一個名叫云加的村落。有兩個小孩在路邊玩耍,當我舉起相機,小男孩立即伸出手指頭。最近幾年照相的時候,常見這個手勢。開始我一直以為,人家是要表示自己在家排行老二,或者是在進行剪刀石頭布的訓練。后來有一位90后告訴我,這是勝利的標志,是歐洲人的風俗習慣。為此我詢問客戶中的一位意大利人,他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接著我又問了德國人、法國人,直到找到一位英國人才弄明白。原來,這個手勢的歷史并不長,而且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,是丘吉爾在一次閱兵式上發明的。
接著,路邊出現了多處這樣的殘骸,不知何方神圣曾在此居住過。
繼續往前走,途中經過了一個規模較大的鎮子,名叫扎西宗鄉。鎮子里很熱鬧,有川菜館,有商店,還有好幾家旅館。其中有家商店門口寫著:售汽油。
再往前,又經過了2個村子,第一個是巴松村,第二個是曲宗村,2個村子都不大,但同樣有旅館。出曲宗村不遠,新建了一個公安檢查站。此時,距離珠峰越來越近了。停住車,來張“到此一游”吧。
因為,10年前也曾在此拍過一張,無意中還把張曼玉也拍了進去。對了,在2002年的旅行中,張曼玉是我們這個旅行小隊的明星,走到哪都會引來圍觀的目光,關于她的故事,我日后再慢慢講。
再往前走,就是珠峰腳下的絨布寺了。珠峰路,給我留下了太過輕松的感受。聽說,這條路即將鋪設柏油,如果是這樣,昔日的一些難忘回憶將成為永遠。我覺得,這里不應該太過普通,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艱難。但我知道,這僅僅是一種幻想。10年前就有人開著奧拓中最為廉價的江南奧拓,來到了珠峰大本營,如今駕車來到珠峰大本營,還有什么值得驕傲的?
所以,把駕車來到珠峰稱為探險。實在太夸張了。珠峰大本營已經有了比較正規的公路,每天都有幾十輛、上百輛汽車進入,當地人開著破舊的小貨、廉價的小面,天天來往于絨布寺與定日縣城之間,為什么你一走就成探險了?凡是在最近10年來過珠峰的人都知道,這就是一條普通的山區公路,與北京的懷柔、密云、門頭溝那些山間公路沒有本質的區別。只不過是因為地處遙遠的邊陲,去的人比較少,有人便借機吹噓、炫耀罷了。
真要是想展現自己的能力,不用走遠,北京周邊就有很多需要技術才能走的路,比如雨季中的大石頭,冰雪中的老掌溝,那才是真正的挑戰,與珠峰這條路根本沒法比,不是一個層次的。到珠峰只能算周末休閑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