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連池看火山
過了嫩江,又走了幾個小時,來到了五大連池。這里以火山、堰塞湖和礦泉著稱。
五大連池鎮位于整個景區的南部,由于旅游的開發,興建了一所又一所旅館,使得鎮子的規模也日益漸大。
五大連池地區有14座火山,距離今天最近的一次噴發是在康熙年間,噴發出來的熔巖阻塞了附近的河流,于是形成5個堰塞湖,故名五大連池。事實上,牡丹江南部的鏡泊湖,也是這么形成的。而且還多了個瀑布——吊水樓瀑布。
這14座火山分布得很散,自己沒有車的話,很難逐一觀賞。不過,這些山名為火山,造型與我心目中的火山,相差甚遠。我一直以為,像富士山那樣的造型,才是標準的火山。
可這一帶的火山,只有從某個角度看上去,才接近錐形。更多的時候,它們與普通的山,沒有太大差別。
五大連池附近有很多溫泉沐浴的營業場所,但由于時間不夠了,只得離去。其實,東北這類地方還真是不少,比如鞍山的湯崗子、本溪的狗兒湯。
從五大連池去大慶
離開五大連池,沿著202國道,前往大慶。這條路冰雪全無,非常好走。
走了一段才知道,原來是養路工人不斷對路面進行清掃,才使得路面上非常干凈。
可個別的路段依舊存在冰雪,這不,一輛小車麻痹大意,滑進了路旁的溝里。
沿途經過了許多村鎮,幾乎每個村鎮都有很多攤檔,出售各種各樣的迎新年的用品,透著一股喜氣。
5個小時后,來到了大慶。大慶這地方原本叫薩爾圖,是游牧民族放牧的地方,俄國人修綏芬河到滿洲里的鐵路時,在這里有一站。1959年,勘探隊在這里發現了油田,由于第一次噴出原油是在1959年9月26日,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大慶只有4天,所以,這里被命名為大慶。
發現油田之后,石油部在這里組織了一場大會戰,以解決當時我國缺乏石油的局面。
在這場會戰中,來自甘肅玉門油田的1205鉆井隊表現最為突出,這支隊伍的領頭人叫王進喜,他說:寧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。
王進喜后來被請到北京,參加了1964年毛澤東的生日宴會。就在那一年,“工業學大慶,農業學大寨”的口號,被傳播到全國各地,成為當時最為時尚的符號。
在當年1205鉆井隊鉆出第一口井的地方,建了個紀念館,井址周圍進行了原物的陳列。
1960年,王進喜帶領鉆井隊來到這里,缺乏機械,便用人拉肩扛的方式,組裝好鉆機,隨后,用了5天時間,鉆成了第一口油井。這在當時,是一項嶄新的記錄。
沒有住的地方,加上天氣很寒冷,工人們便挖坑建成半地下的矮房子,人稱“地窩子”。里面支起木板鋪上草,用來過夜。
沒有起重機,王進喜帶著工人挖個坑,讓汽車倒進去,借著貨斗與地面水平,用人力卸下鉆井設備。
王進喜當年有句名言:有條件要上,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。這種頑強的奮斗精神,令人贊嘆。王進喜被譽為“鐵人”。事實上,直到今天,王進喜的進取意識、奮斗精神也值得人們學習。有人不是喜歡看勵志大戲、喜歡唱勵志歌曲嗎?王進喜的故事,比今天電視上任何一個故事,都要更為真實,王鐵人才是真真的勵志典范。
今天的大慶,已經是一座規模很大的城市了。但我不打算看這些現代建筑,因為我要回家了。出了市區,是大廣高速的起點,此時距離北京還有1200公里,我沿著它,12個小時后,就能回到家中。
這次旅行讓我更全面地認識了中國最北的省份——黑龍江。我一直認為,最好的學習方式是旅行,它能讓你變得見多識廣,變得博學多聞。比如,如果不是親自來到烏蘇,你可能永遠會認為它是中國的東極,是中國最早看到太陽的地方;如果不是親自到了漠河,你可能會以為這里永遠是零下四五十度。
星爺與漢蘭達在東北的故事(點擊即可直接進入閱讀) |
||
---|---|---|
|
核心內容 |
|
故事之六:漠河—北京 |
||
制表:車訊網 http://m.kdxny31.cn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