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上花園:廈門和鼓浪嶼。
出泉州,沿高速公路走了1個多小時,經過跨海大橋之后,來到了廈門,準確地說,是廈門島。廈門與金門在歷史上被稱為金廈,它們都是島嶼,只不過廈門島距離大陸海岸線很近,加上城市的發展,使人們忽視了它其實是個島嶼。
廈門其實是個島嶼,只不過距離大陸海岸線非常近。
女兒對廈門有特別的好感,一來是因為漂亮,整個城市,尤其是面向大海的那部分,景色與城市規劃特別好,至于鼓浪嶼就更不用說了。二來是因為高考時,曾將廈門大學列為第二志愿,萬一沒被家門口的學校錄取,就去廈門就讀。這么說可能有點兒委屈了廈大,其實人家是一所很優秀的學校。單是看看校園,就足以令人好感倍增。
廈門大學的環境堪稱一流。
整個學校猶如一所典雅的花園。
廈門的中山路及其周邊一帶,是逛街的最好去處。
廈門的老城區更為誘人,主要是中山路及其周邊一帶,路旁的建筑酷似新加坡,造型別致,顏色艷麗,令人賞心悅目,路邊一律建有騎樓,即使是烈日炎炎,逛街也不覺辛苦——女孩嘛,生怕曬黑,在廈門這種街道上逛,確實很難曬到太陽,相比之下,北京的商業街就沒這么人性化。
廈門的商業街都是騎樓建筑,頗為人性化。
我發現,廈門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,即使是內部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重建,外墻也得保持昔日的風貌,這么做實在太正確了。如果每個城市都弄羅馬花園、歐陸經典,看似很進步,其實很愚昧。發展的前提,必須建立在保持自己風格的基礎上,這是任何一個先進國家都遵守的原則,把自己昔日的一切視為落伍,全面拋棄,到頭來,受損失的,肯定是自己的后代。
有些建筑的內部雖然進行了改建,但外立面保持著昔日的風格。
在廈門街頭,別致的小店一個接著一個,不輸上海,且價格更為親切,走了不一會兒,全家人手上,都拎滿了袋子。但并不感覺累,因為,咖啡館與甜品店,同樣很多,里面的布置大都很典雅,只要從門前經過,便能立即產生坐一會兒的欲望。
不管什么店鋪,總能體現出一種琳瑯滿目的感覺。
到處都有精致、典雅的休憩處。
在輪渡碼頭花8塊錢,買張來回票,10分鐘便能來到廈門島對面更小的一個島,鼓浪嶼。鼓浪嶼的街道曲曲折折,忽上忽下,兩旁大都是西式風格的別墅式建筑,有些被辟為客棧,可以住宿。我覺得,能住在鼓浪嶼,實在是人生最大的享受,這里太恬靜了,沒有汽車,只有綠樹,在露臺上泡一壺茶,捧著一本小說,該多美呀。
廈門島對面有個更小的島,叫鼓浪嶼,坐渡輪只需10分鐘,來回8塊錢。
鼓浪嶼的房屋看上去都很典雅。
這些建筑保存完好。
在鼓浪嶼住上一兩個晚上,徒步在周圍逛逛,非常值得。
鼓浪嶼極為寧靜,非常值得散步。
鼓浪嶼的最高點是日光巖,在這里看落日余暉,很棒。
入夜后的鼓浪嶼,似乎有些神秘的氣氛。
鼓浪嶼也有一些小店,頗具特色。
當地最有名的小吃,是魚丸。
魚丸的味道及其鮮美,絕不可錯過。
說到茶,在福建,幾乎到處都能看到,當地人在自家屋前,在攤檔里,擺上茶具,泡著香茶。當你走過,駐足觀看時,他們往往會招呼你,坐下來喝幾杯茶。特別熱情。
中山路西口有個“黃則和”,在這兒能吃到多種廈門小吃。
糯米粽也是這一帶的特色之一。
四大菜系里雖然沒有閩菜,但它的做工同樣很精致。
佛跳墻是閩菜中最著名的,只是價格不菲。
奇跡:客家人與土樓。
離開廈門,1小時到漳州,繼續走是南靖縣和永定縣,這一帶最出名的,是客家人的土樓。
土樓在福建、廣東都有,但游客最多的,是福建的永定縣和南靖縣。
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人,主要在黃河流域一帶,比如河南省,都是漢族人。最早的往南遷移,出現在秦朝,規模最大的遷移,出現在東晉和西晉時期,由于中原持續戰亂,不堪忍受的人們,往南遷移。對于當地的原住民來說,他們屬于遠方來客,于是被稱為客家人。據統計,全世界約有1個億的客家人,其中,四分之三人口在我國境內,主要是廣東、江西、福建等省,最為集中的,是梅州、惠州、贛州、汀州,被譽為“客家四州”。
客家人的語言被稱為客家話,而這種語言,實際上是古代漢語與當地語言的復合體,所有,客家話被認為是漢語中最古老語言的一部分,因為,其中有些成分,在它的故地:中原一帶已經消失了。
土樓是客家人初到異鄉,圖謀生存的有力武器。
數以萬計的客家人來到福建,多少會與原住民發生沖突,為了自衛,客家人必須團結一致,在這種背景下,土樓應運而生。這是一種用土和木材構筑的碉堡式民居建筑,外形主要是圓形和方形,內部一般有3-5層,一樓是廚房和放置農具的地方,二樓是糧食的倉庫,三樓以上是居室。土樓從外面看上去是個密不透風的城堡,從里面看則頗似聯體別墅的韻味,更準確一點兒說,像上海的石庫門建筑。而這種建筑的誕生與蔓延,取決于當時的環境。客家人來到這里,首先需要的是立足,而土樓自成體系,便于團結,加上內有水源,居高臨下,由此開始流行。
土樓不僅有圓形的,還有方形的。
土樓集中在閩南山區,主要是漳州市南靖縣與龍巖市永定縣交界處,比較集中的地方有:南靖縣書洋鎮的長教村、田螺坑村、塔下村,而與之相鄰的永定縣湖坑鎮的土樓更多。這些村子在行政上隸屬不同的市縣,但彼此距離實際上都不遠。
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的土樓非常出名,被譽為四菜一湯。
在南靖縣的一個土樓里,聽主人介紹,當年她的爺爺養豬被盜,一氣之下,召集了幾個村民,大家合資建了一個土樓,一直到今天,這幾戶人家的后代,依舊安逸地住在里面。
別以為土樓都是古代的產物,1949年以后建筑的土樓也不少,比如,永定縣的初溪村,有個1978年建的土樓,據說是福建土樓里最為年輕的。而就在這座土樓不遠處,是一座建于朱元璋時代的土樓,是福建土樓里最為年長的。
集慶樓已有600年歷史,是福建土樓中最古老的。
這座土樓目前已無人居住,變成了純粹的景點。
土樓內部中間,一般都會有祭祖的地方。
土樓的線條給人以美的享受。
集慶樓身后,隔著一方一圓兩座土樓,還有座白色土樓,它是最年輕的土樓。
這座樓叫善慶樓,1978年建的。
土樓風格基本一致,除非專業研究,否則沒必要挨個全看一遍。
在土樓集中的區域,經常看見游客如同走馬燈一般,穿梭于各個土樓之間,有沒有這個必要,我認為值得推敲。平心而論,各個土樓雖有不同的歷史、不同的風格,但實質上大同小異,核心的東西其實都一樣。所以,我覺得,如果不是有研究目的的人士,如果不是自駕車前往,有極為便捷的交通工具的話,完全沒必要東跑西顛,往來穿梭。
土樓內,每家的居住面積不大。
最高層通常是臥室,而只有最高層,才會有窗戶。
最好的辦法是,固定在某個村子里,呆上一兩天,靜下心來,體會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,感受一下土樓人家的質樸純情,足夠了。我曾在一個村子里見過一位畫家,已經居住了個把月,據他自己說還打算再住上個把月,每天圍著村子,或全景,或局部,寫生不輟。所謂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,獨具特色的土樓與周圍的山、水、樹、草、田,在不同氣象條件下變幻出不同的畫卷,欲獲得這樣的收獲,不像那位畫家似的住下來,是難以獲得的。
年輕人大都到外面去了,每年只回來幾次。
村內只剩下老人和小孩。
土樓的旁邊開一小塊地,就能解決吃菜問題。
駕駛著速騰,行進在山區的公路上,欣賞著一個接著一個的土樓,忽然間,前面出現了一個門式建筑:永定歡迎您再來。正在琢磨下一個縣該是哪里了,又一個牌子映入眼簾:廣東界。原來,我們已經忽地告別了福建,悄然進入了廣東。而廣東省的最南端,就是中國大陸的最南端,它與漠河遙相呼應,我們的這次“從漠河到三亞”,已經進入了倒計時,只剩下2個省了。
第一期回顧:《來到大陸最南端 自駕車漠河到三亞之廣東篇》
具體內容敬請點擊下圖,即可進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