掠奪中國財富最多的國家
離開嘉蔭,沿著黑龍江繼續走。這段公路叫204省道,過了一個叫稻田村的地方,又變成了311省道。整體來說,路況不錯,雖然有冰雪,但基本上不影響走車,只是在彎道處小心些就行了。
在這樣的路上走車,鐵鍬是必備之物。因為,任何一個并不起眼的雪堆,都有可能攔住車輪,此時,什么大排量發動機、渦輪增壓、全時四驅,全是白費,唯一的解決方案是下車,拿鐵鍬鏟開雪,就沒事了。
從嘉蔭算起,用了6個小時,走了320公里,來到了璦琿。路邊有個很顯眼的“知青博物館”,這里肯定記載著文革期間來到東北的那些年輕人的故事,但大門緊閉,沒能進去參觀。
璦琿眼下是黑河市的一個區,但在清朝,這里是個軍事重鎮。康熙年間,朝廷發現俄國人不斷進犯我國領土,便在黑龍江北岸設立了一個軍事堡壘,不久,又把堡壘改建在黑龍江南岸,于是,北岸的原堡壘稱為老璦琿,南岸的新堡壘稱為璦琿新城,又叫黑龍江城。
璦琿新城建成后,康熙帝下令對俄軍進攻,軍事行動最終迫使沙皇派使臣到北京求和。于是,康熙帝派索額圖來到尼布楚(在滿洲里的北邊,后來屬于俄羅斯了),與俄國人簽訂了《尼布楚條約》。這份條約規定,外興安嶺以南、以東直到大海(含庫頁島)屬于中國,外興安嶺以北和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土地割讓給俄國。
到了咸豐年間,俄國人連蒙帶騙外加恐嚇,與駐守璦琿的黑龍江將軍欒山簽訂了《璦琿條約》,條約規定,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俄國,雖然當時朝廷沒有同意,但2年后在《北京條約》中,不僅同意了《璦琿條約》,還把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國(下圖)。
由此,黑龍江省與大海絕緣了。
很多書里都說《尼布楚條約》是一份平等條約,字里行間表達著康乾盛世時期的強大。但我認為,這份條約其實很糟。別忘了,外興安嶺原本就是大清領土,以清初八旗的實力,對抗當時實力并不強的俄國,應該是可行的。這么做的結果是縱虎為患,勢必導致日后失去更多的土地。
俄國原本是個處于歐洲的國家,但他們向東步步蠶食,吞噬了我國大量領土,外興安嶺、貝加爾湖就不說了,單單清末的幾份條約,咱們就丟失了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。請注意,這150萬平方公里可不是寸草不生的荒蠻之地,而是蘊藏著無數森林、煤炭、石油、濕地的富庶之地。
有人計算過,如果把“康乾盛世”時期丟失的土地計算在內,俄國起碼從大清手中掠奪了14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。在網絡上,時常看見有網友抨擊美國,認為美國是中國的敵人,將來怎么樣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,在歷史上,掠奪中國財富最多的,是俄國。
現在的璦琿區內,建了個內容很豐富的博物館(上圖),免費開放,非常值得一看。
博物館旁邊就是黑龍江,江對面,是江東六十四屯(上圖),由于這一帶土地肥沃,耕地較多,居住著不少中國人。根據《璦琿條約》的規定,原本住在這一帶的人,可以繼續居住。但到了1900年,俄國軍隊對這里大開殺戒,史稱“江東六十四屯慘案”,與同時發生的“海蘭泡慘案”,共造成7000多中國人遇難。
黑龍江畔最大的城市
璦琿區北邊30公里的地方,是黑河,這是個規模較大的城市,有機場,有火車站,還有通往哈爾濱的高速公路,事后回想,沿著黑龍江走了1800公里,黑河是最大的沿江城市。它的對面是海蘭泡,就是當年俄國軍隊屠殺5000名中國人的地方,現在那里叫布拉戈維申斯克,是俄羅斯阿穆爾州的州府。
整個黑河市區緊靠黑龍江,水中的大黑河島,距離俄羅斯750米,聽說這里是旅貿娛樂島,于是開車過橋,上島去看,看到2個貿易城,里面的商品種類很多,但檔次普遍不高,給人一種比較粗糙的感覺,走在里面,感覺像是來到了北京的金五星。
出發前,我想買個燭臺過年用,在淘寶上看到,數位賣家都是黑河的,本以為在黑河的商店里有更多選擇,于是跑到這兒逛了一圈,才發現,這里的商品都是為俄羅斯人預備的。
回到市區,途經海蘭街,看到都是經營俄羅斯商品的商店,于是再次停車觀看,但大都是些價格昂貴的商品。把俄羅斯商品集中在海蘭街,是不是想讓人們記住“海蘭泡慘案”呢?
從黑河到漠河
沿著209省道,途經呼瑪,一路朝向西北,此時,汽車完全行進在大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中。
林區里人跡罕至,經常是幾十公里不見人煙。全天10余個小時,只看了3輛汽車,全部是拉木材的。說到這兒,為以后到這一地區自駕游的朋友提個醒:晚上與大貨車會車時,需要盡量往右靠。因為,如果來車裝的是木材,它的側面很有可能會比較突出。您看下圖中卡車尾部伸出的那棵樹,這要是兩車相距較近,會車時很可能遭到一棍迎頭痛擊。
即使遇到村莊,規模也都不大。房屋低矮,路上極少見到行人。
走到一個叫十八站的地方,公路開始往北轉,直行往西的話,就該是塔河縣了。十八站的名稱起源于清朝,康熙年間曾設立了從嫩江(當時叫墨爾根)到漠河縣興安鎮(當時叫雅克薩)的“國防公路”,沿途共設立了30個驛站。不過,石碑所示的遺址,并非清朝驛站遺址,而是1975年中科院在此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。
在一個村落里,看到路邊扔著一輛尼瓦。這是前蘇聯在1977年制造的小型越野車,1.6升汽油機,四輪驅動,我曾在90年代初期開過它,雖然內飾很粗糙,但在當時來說,算得上是輛很不錯的越野車。
90年代后期,尼瓦逐漸消失了。想不到在這兒還有一輛,而且成色看上去還不錯。如果可能,很想把它買下來,作為一個帶有懷舊色彩的大玩具。
從呼瑪縣城往西,經過了白銀和十八站,這兩個鄉都是鄂倫春族鄉。鄂倫春族也是一個人口不多的民族,但比赫哲族多些,據說有將近一萬人。他們居住在森林中,主業是狩獵。由于周圍都是茂密的森林,所以,鄂倫春人很善于用樺樹皮制作各種器物,甚至包括船。
一個住在江邊,以打魚為生,一個住在林中,以狩獵為生。黑龍江沿岸的這倆民族真是各有特色,以后有機會,應該深入他們的村落,體驗一下他們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