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陽的古跡非常多
像往常一樣,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,我駕車出發了。選擇晚上出行,為的是節約時間。我有個習慣,每當遇到大段的路程,途中無吸引我的景色時,我就會選擇夜間行車,這樣做可以把效率提到最高。北京到沈陽為660公里,全程高速,公路限速120公里,加上休息,這段路程通常需要6個小時,如此算來,17點出發,23點可以達到沈陽。
在茫茫霧氣的籠罩下,來到東四環上的四方橋,駛上京哈高速。
次日上午,當我離開沈陽,來到高速公路入口處時,天空的顏色與北京形成了天壤之別。加油時與加油工閑聊了幾句,他說他家里有人在北京做工,他自己也很想去。我想,如果他知道北京的空氣質量差不多是已經是全世界最差的地方了,他還會這么想嗎。需要說明的是,原片其實比下面這張更藍,經過壓縮,畫面的清晰度已經下降很多了。
每次前往東北都會途經沈陽,這次并不打算游覽,但為了一個完整的路線介紹,還是把以前游覽過的內容,從腦海中提取出來,再次回顧一下,接下來的幾張配圖,自然也是之前所拍。
1949年以后的沈陽,給人留下的印象,往往是一個煙筒林立的工業城市的形象,實際上,這座城市里的古跡,還是很多的。因為,清朝入關之前,這里曾是大清國的首都。張學良易幟之前,這里曾是奉系軍閥的大本營。所以,故宮和大帥府是初次到沈陽的客人,一定要去游覽的地方。
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之后,建過赫圖阿拉、遼陽、沈陽三個都城,眼下,只有沈陽的皇宮尚存,這座宮殿和北京的紫禁城,是中國歷史上僅存的兩座皇宮。這件事說起來有點兒悲哀,中國雖然是個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國家,可歷朝歷代的皇宮,基本上都毀滅在了戰火中。
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,地位相當于北京故宮的午門。下面這張是進門之后的第一個殿:崇政殿。它的地位相當于北京故宮的太和殿。這類殿宇在民間被俗稱為“金鑾殿”,是皇上的禮堂,歷史上也有“明堂”的說法,還記得小時候背過的《木蘭辭》嗎?里面有一句“歸來見天子,天子坐明堂”。
如果看過北京故宮,會覺得沈陽故宮很袖珍,不夠氣派。也難怪,努爾哈赤雖然創建了金國,營建了國都,但畢竟是個小王朝,擱在今天來說,就是個地方政權,實力無法與中央王朝媲美。
崇政殿的作用是“朝”,后身是清寧宮院落,是皇上一家人的住所,可以稱為“廷”,加在一起,就是人們常說的“朝廷”。清寧宮院落的正殿是清寧宮,是帝后居住的地方,東配殿和西配殿是妃子居住的地方,南側是鳳凰樓,是皇上的辦公室和宴會廳。
中國每個民族的居所都有其獨特性,滿族也不例外。他們的住房從外面看,最大特色是,第一,窗臺很低,窗戶特別大,這么做是為了多進陽光,有利用過冬;第二,屋門開在一側,不像漢族的門兒開在中間,故稱“口袋”。從里面看,最大特色是“彎子炕”。意思是屋里北、西、南三面都有炕,而且是連著的,是帶拐彎的連炕。網絡上常有人把它寫成“萬字炕”,這是錯誤的。萬字主要是指的是“卐”或“卍”,這是古代印度的一種吉祥符號,武則天把它定音為萬字。
與漢族人以東為上相反,滿族人以西為上,所以,“彎子炕”的西炕供奉著神位。
東北火炕很普遍,皇宮也不例外,進屋的地方,首先是個灶臺,煙筒則是建在屋后,而且從地面開始壘砌,不像漢族,煙筒建在屋頂上。
沈陽故宮的面積并不大,只有北京故宮的十二分之一,但看上去更為質樸,更具有生活氣息。唯一能彰顯權利的建筑,是中軸線東側的大政殿。這里是沈陽故宮里相對獨立的一個院落,純粹的行政之用。
殿前廣場兩側,十王亭。十王指的是左翼王、右翼王以及八位旗主。這種布局,與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唯我獨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——皇帝高高在上,所有人都得唯唯諾諾,俯首稱臣;少數民族的大汗,雖然也可以理解為帝王,但很多事兒還得和諸位王爺商量著辦,不像內地皇帝那樣有絕對的權威。
八旗旗主擁有如此之高的權利,是因為他們手中有軍隊。八旗其實就是八支軍隊。這個制度是努爾哈赤創建的,最初只有黃旗、白旗、紅旗和藍旗四個旗,后來增加了鑲黃、鑲白、鑲紅、鑲藍四旗,合稱八旗。每個旗里面有5個甲喇,每個甲喇里面有5個牛錄,每個牛錄有300名士兵。但后來人丁興旺,兵員不斷增加,到了清末,八旗總兵力達到21萬人,把家屬也計算在內的話,八旗總人口為105萬人。也就是說,這105萬人,可以稱為旗人。
皇太極執政的時候,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,總計24旗。1644年大清入關,整個北京內城全體搬遷,讓八旗居住(見下圖),每個旗都有自己一塊地方,每個旗的司令部稱為都統衙門,北京德勝門內大街大石虎胡同甲1號,就是當時正黃旗的司令部。
今天或許有人認為旗人很榮耀。其實不然。旗人雖然享受供給制,不愁吃喝,但朝廷對他們的約束也很嚴格——就連跑到西山玩一圈,都得在天黑前回來,就別說去蘇州、杭州旅游了,基本上沒什么人身自由。旗人們飽食終日、無所事事,只好玩兒藝術,吹拉彈唱、琴棋書畫,各種玩兒的東西被旗人擺弄的爐火純青。300年延續下來,生生把一個當年輪著大刀片殺進北京城的尚武民族,改造成肩不能挑、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。由于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,辛亥革命后,絕大多數旗人淪為貧民,極為悲慘。這段歷史,您如果看過老舍先生的《月牙兒》,就能更清楚的知道了。
大清入關后,沈陽故宮成為行宮。乾隆年間,增建了西路建筑,最主要的,是儲藏《四庫全書》的文溯閣。在影視作品里,把《四庫全書》視為乾隆帝的一大功績,事實上,在編纂此書的過程中,毀掉的書也不少,只要是不符皇帝要求的,一律銷毀。
《四庫全書》編纂完畢,乾隆帝下令仿照寧波天一閣,在北京、承德、沈陽、鎮江、揚州和杭州,建了7座藏書樓,存放了7套《四庫全書》。目前,沈陽的這套在甘肅圖書館;承德的那套放在國家圖書館;杭州的那套只剩下一部分,在浙江圖書館;鎮江和揚州的那套,在太平天國時期被毀;北京有兩套,一套在臺北,一套被英國人燒了。
總結一下: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有三個最大的區別——其一,象征皇權的宮殿不同,北京是唯我獨尊,沈陽是民主協商;其二,宮殿設計不同,殿是行政所用,宮是居住所用,北京是殿高宮矮,沈陽是殿矮宮高;其三,北京故宮里有三宮六院,層層疊疊,一家人雖然住在一個大院里,可誰也見不著誰,墻高得跟監獄差不多,沈陽故宮就一個院子,一家人親親熱熱住在一塊兒,跟百姓民居沒啥區別,坐在屋里都能看見對方在干什么。
清朝共有12個皇帝,2個在沈陽,10個在北京。在沈陽的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,他們倆死后,都埋在了沈陽郊區,一個在城東,叫福陵,一個在城北,叫昭陵。昭陵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安息之地。
不管是皇帝,還是大人物(比如南京的徐達墓),死后都弄好多石人石獸,站在墓前,一邊一排,統稱石像生。總體而論,清朝墓前的石像生,比明朝的小了許多,看上去都很袖珍,不像北京的十三陵或南京的明孝陵那樣高大。
清朝的帝王陵寢,完全模仿了明朝的做法,墓前是個殿宇,祭祀用的。
殿后是墳冢,墳前有個高大的城樓。
后來,沈陽逐步發展成工業城市,尤其是鐵西區,軍工廠一個接著一個。改革開放后,軍工企業的日子曾有一度很不好過,80年代后期我第一次到沈陽,曾聽過這樣一個笑話:游客晚上出來散步,被倆大漢攔住要錢,游客趕緊遞上口袋里的數百元鈔票。大漢說,就是想吃頓飯,用不了這么多。只拿了其中一張。游客驚魂未定,撒腿就跑。大漢追上后說:別走這邊,二車間的弟兄在前面呢。
工業也能成為旅游景點,蒸汽機車就是最為典型的案例。
沈陽附近其實還有很多值得看的名勝,但我得往北走了。